河川治理的文化轉向:共學、共治與共感的實踐路徑_河川永續座談會紀實

在氣候變遷與環境風險日益升高的今日,河川治理不再只是單一部門的任務。於五月二日舉辦之「河好如初—河川永續座談會」,當日除政府官員、學者專家外,更聚集NGO/NPO民間組織、生態公司、學校、企業及作者、律師…等,大家齊聚一堂。會議以「永續新世代的整合性流域管理 從優秀到卓越管理的新思維」與「千口水的重量,等待被看見」兩大主題展開。期盼激盪出更多具行動力與前瞻性的政策建議,為台灣河川找回初心。
河川治理的文化轉向:共學、共治與共感的實踐路徑
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(流域學校) 楊志彬
35年前,我是清華大學的研究生,我們創立了環保社,主動發起台灣第一場河川污染調查——頭前溪。如今,我很榮幸站在這裡,與各位一起期許讓河川「和好如初」,這不只是口號,而是一條路——我們要集結企業、大學、公部門、NPO與在地社區,共同合作,在未來20年內真正修復一條河川。
「整合性流域管理」這個題目不簡單,我完全認同它的價值,但要落實,它的關鍵不在理論,而在人:能否跨部門協作、公私協力,是實踐的起點。
治理經驗:從制度創新到信任建立
水利署在過去十多年中,不斷嘗試治理創新,雖然進展緩慢,但方向正確。我們一起經歷了各種嘗試、討論與挫折。逐步建立起的治理機制,讓民間與政府從不打不相識,變成可以合作與理解。
我後來意識到,不能將壓力全放在單一機構上。這是一個系統性問題,必須有良好的資訊整合平台與溝通機制,來減少誤解、建立信任。而這當中最重要的,是給予青年學習的空間與資源,否則我們的治理經驗就難以持續。
社會共學:用文化策略厚植參與力
我們必須創造一個文化性、情感性又具行動力的水文化。我組成了「流域學校聯盟」,遍布台灣各地,推動民眾參與河川治理。我們不只是回顧歷史,而是在當代共同打造水文化,讓每一次選擇、每一場行動,都是文化建構的一部分。
這幾年,我們透過各種活動——堆石頭比賽、音樂會、藝術策展、宗教結合、青年參與等,讓社區與河流重新連結。流域學校的理念是:一旦有事,全流域齊心響應。這樣的集結不只是環境行動,更是文化行動。
地方治理:落地的關鍵戰場
我發現,河川治理最高爭議點,其實在地方政府。因此,我們發起每兩個月一次的「流域播報」,讓公私協力的資訊流通更快速、更即時,並將治理議題帶入地方、打入基層。這樣的做法縮短了反應時間,也讓議題更接地氣。
我們曾在地方公投中成功動員百人到堤防上聲援,這顯示文化與行動結合的力量非常強大。藝術家、設計者、社運者與居民共同想像:以河川為骨幹的地方未來會是什麼模樣?這是一種集體記憶的建構,也是一種治理轉型的開始。
下一階段:打造社會性基礎建設
未來的河川治理,不該只是公部門主導的工程任務,而應成為社會性基礎設施。正如道路不只是通行空間,也是城市活動的舞台,河川也能兼具防災、生態、文化與生活功能。
我們已經看到不少案例正在實現這個願景:像台南的鯤鯓海堤,不僅防洪,還能結合生態、觀光與在地文化,甚至由地方政府與港務局共同認養,變成治理平台。這不是個案,而應成為常態。
而私部門、大學與NPO也能發揮引導角色,如宜蘭利澤簡的溫泉業者守護濕地、阿里史溪的在地冷泉保護、企業與學界共同設計治理方案等。這些都是實踐公私協力的具體方式。
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更多計畫,而是持續、深入且富有文化情感的實踐。台灣能不能打造出一條像日本那樣,讓世界羨慕的示範河川?答案不在技術,而在決心與耐心。在下一個25年裡,我們能不能厚實參與、凝聚共識,讓河川真正「和好如初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