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專家觀點】什麼是承洪韌性?(上)
台灣在水患治理上也開始重視韌性概念,乃是因為體認到:無論水利相關單位如何努力做好防洪排水工程,工程手段畢竟有極限,無法達到完全不淹水,因此無法保證長期安全。臺灣的降雨模式相對於世界上其它地區已屬極端,在氣候變遷下,面臨的是更為極端的降雨,必須隨時準備因應超出設計保護標準的大規模淹水情事。
【專家觀點】什麼是水患治理?(下)
今日在台灣,民眾或相關專業者對「防洪」一詞的理解,或許不見得侷限於「防止洪水發生」,也會用其形容與避免或減輕淹水造成之生命財產損害;然而,多數民眾與相關專業者仍認為淹水相關之防減災事務等同於「防止洪水發生」。一方面,「防洪」一詞就其字面上之意義過於狹隘;另一方面,水患治理不應等同於「防洪」。因此,本文也呼籲政府相關部門往後應盡可能避免以「防洪」一詞來統稱水患治理相關事務。
【專家觀點】什麼是水患治理?(上)
在台灣的水利與水保工程領域中,「治理」一詞用以指稱「工程整治」,意即利用工程調整物理環境,以達到防止淹水或穩定土石之目的;因此,在工程領域中「水患治理」指:以防洪排水工程減少水患,相當於英文的flood engineering之意。如此對「治理」的詮釋,相對一般所理解的政府「治理」,內涵狹隘許多;此外,即便在災害管理所涉及的眾多事務中,工程意涵的「治理」也僅關乎平時的「減災」(mitigation),完全不涉及災害管理的另外三的階段:事件來臨前的「整備」(preparedness)、事件當下的「應變」(response)、以及若造成災難所需的「復原」(recovery )。
【專家觀點】什麼是承洪韌性?(下)
那麼,承洪韌性到底跟大家所熟知的「防洪」到底有什麼關係?首先要理解,傳統水患治理的主軸防洪排水設施,包括堤防、防洪牆、水壩、疏洪道、雨水下水道、抽水機等「工程手段」(structural measures),都與耐淹力無關;無論是新建或強化、甚至其存在的本身都不會增加承洪韌性。因為,防洪排水設施的功能在於防止淹水發生,無涉於一個地方耐淹力(淹水也不會成災的能力)的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