始終牽掛著筏子溪呼吸的張豐年醫師(上)

張豐年醫師對筏子溪有「一直走、一直拍、一直記錄」的堅定與執念。 記者邱文通/攝影
張豐年醫師對筏子溪有「一直走、一直拍、一直記錄」的堅定與執念。 記者邱文通/攝影

「這條溪,從我初中開始,就像親人一樣,陪伴了六十餘年,那時沿溪的綠樹茂密、溪水明淨……。」四月十一日巳時,台中的太陽格外熱情,張豐年醫師走在筏子溪迎賓水岸邊走邊說,不遠處,遭凱米颱風沖毀之廊道與石籠護岸之復建工程正大興土木中。

筏子溪從台中市大雅區發源,一路穿越西屯、南屯與烏日,最後匯入烏溪。對很多台中人來說,它或許只是一條存在感不高的城市河川,但對張豐年來說,這位沉默的親人,其實是個需要「外科手術」和「特別看護」的病人。

八七水災,埋下守溪的心

1959年,一場改變中台灣命運的「八七水災」,在一位小男孩心中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象。

當時張豐年住在豐原大湳里,家就在軟埤溪旁。那晚,雷聲如戰鼓,雨像是從天上直接倒下來,溪水一夜之間暴漲,沖毀了田地、民宅,甚至連孩子熟悉的巷子都消失不見。

「天亮時,我看到圳旁的住家變成泥濘,農田只剩下一條條斷裂的水紋。我站在岸邊,覺得溪水不只是水了,它像。一頭猛獸,也像一把刀。」

張豐年回憶,為更進一步瞭解整條流域慘況,他騎著腳踏車全面勘查,埋下他對水的敬畏,也種下了「未來某天,我要看懂水在說什麼」的種子。

張豐年原本是台中榮總的外科醫師,行醫多年,1986年卻因B肝硬化、考慮家有妻小而離職開業。1997年因住家周邊之垂榕綠色隧道遭砍,為免重蹈覆轍,就一頭栽入環保,九二一地震後,關注面向更為寬廣。

筏子溪因離他家不遠且問題不少,付出心力更多。由於他非水利專業,更未被政府指派,且受限於職業,只能趁有空時單獨背著相機、帶著筆記本去勘查,豪大雨中或雨後更不忘全面拍照存證。

皇天不負苦心人,張豐年10年前獲聘為第三河川分署之流域綜合治理諮詢委員至今。

沒有資源,但有「一直走、一直拍、一直記錄」的堅定與執念,雖被謂為獨行俠,最後總算能被看中!

張豐年原本是台中榮總的外科醫生,雖然非水利專業,但因為關心筏子溪的問題,有空時便會帶著相機、筆記本去勘查、紀錄河川。 圖片來源/聯合報系資料庫
張豐年原本是台中榮總的外科醫生,雖然非水利專業,但因為關心筏子溪的問題,有空時便會帶著相機、筆記本去勘查、紀錄河川。 圖片來源/聯合報系資料庫

▍相關新聞

延伸閱讀

始終牽掛著筏子溪呼吸的張豐年醫師(中)

始終牽掛著筏子溪呼吸的張豐年醫師(中)

始終牽掛著筏子溪呼吸的張豐年醫師(下)

始終牽掛著筏子溪呼吸的張豐年醫師(下)

從經過到走近筏子溪——邱一峰與「地方知識學」的社大實踐

從經過到走近筏子溪——邱一峰與「地方知識學」的社大實踐

從筏子溪到知高圳走讀 陳子鎮自許成為溪流「觀察者」

從筏子溪到知高圳走讀 陳子鎮自許成為溪流「觀察者」

推動淨溪的荒野筏子溪平台召集人謝國發

推動淨溪的荒野筏子溪平台召集人謝國發

一校守護一條河 林惠真:你願意在溪邊「站十分鐘」嗎?

一校守護一條河 林惠真:你願意在溪邊「站十分鐘」嗎?

從溪流和水圳認識烏日 黃郁茹:家鄉,是最棒的環境教育場

從溪流和水圳認識烏日 黃郁茹:家鄉,是最棒的環境教育場

筏子溪淨溪七年不間斷 楊政穎:關心環境是一輩子的事

筏子溪淨溪七年不間斷 楊政穎:關心環境是一輩子的事

聲景藝術家林言齡:記錄50公分以下的聲音,將每一個剎那化為永恆

聲景藝術家林言齡:記錄50公分以下的聲音,將每一個剎那化為永恆

河川乾淨就是美?劉月梅:從良田到矽谷,頭前溪是值得細細探索的母親河

河川乾淨就是美?劉月梅:從良田到矽谷,頭前溪是值得細細探索的母親河

自己喝的水自己救!彭桂枝:你我共同牽成「水」的未來

自己喝的水自己救!彭桂枝:你我共同牽成「水」的未來

護育溪河 「斜槓生活」做蘆竹吸管

護育溪河 「斜槓生活」做蘆竹吸管

more